初中課外文言文練習(六)含答案
日期:2025-07-21 09:43 點擊:
初中課外文言文練習(六)
26.齊桓公伐楚盟屈完
齊侯陳①諸侯之師,與屈完乘而觀之,齊侯曰:“以此眾戰(zhàn),誰能御之?以此攻城,何城不克?”對曰:“君若以德綏②諸侯,誰敢不服?君若以力,楚國方城③以為城,漢水以為池,雖眾,無所用之!”
屈完及諸侯盟。
(節(jié)選自《左傳·齊桓公伐楚盟屈完》
【注釋】①陳:列陣,布陣。②綏:安撫。③方城:山名。
1.用現(xiàn)代漢語翻譯文中畫線的句子。
以此眾戰(zhàn),誰能御之?
2.面對齊侯的陳師示威,以勢壓人,屈完是如何回應的?請簡要說明。
3.仿照示例,再列舉一位歷史上著名的外交人物,概括其主要事跡。
示例:屈完妙語退齊軍,楚與諸侯言和結(jié)盟。
答案:
1.我率領這些諸侯軍隊作戰(zhàn),誰能夠抵擋他們?
2.他沉著冷靜、堅毅果敢,不為威武所屈;以有禮有節(jié)、柔中有剛的外交辭令講道理;不卑不亢以楚國的實力為后盾回應了齊侯。
3.唐雎仗劍對贏政,秦王道歉讓步屈服。
翻譯:
齊桓公讓諸侯國的軍隊擺開陣勢,與屈完同乘一輛戰(zhàn)車觀看。齊桓公說:“我率領這些諸侯軍隊作戰(zhàn),誰能夠抵擋他們?我讓這些軍隊攻打城池,什么樣的城攻不下?”屈完回答說:“如果您用仁德來安撫諸侯,誰敢不服從您呢?您如果要用武力的話,楚國將以方城山作為城墻,把漢水當作護城河,您的兵馬雖然眾多,恐怕也沒有什么用!”
屈完代表楚國與諸侯訂立了盟約。
27.田叔佐君有道
魯王好獵,相①常從入苑②中,王輒休相就館舍。相出,常暴坐待王苑外。王數(shù)使人請相休,終不休,曰:“我王暴露苑中,我獨何為就舍!”魯王以故不大出游。
數(shù)年,叔以官卒,魯以百金祠③,少子田仁不受也,曰:“不以百金傷先人名。”
【注釋】①相:即田叔,時任魯恭王的宰相。②苑:獵場。③祠:祭祀。
1.解釋文中加點的詞。
(1)相常從入苑中 (2)數(shù)年,叔以官卒
2.用現(xiàn)代漢語翻譯畫線句。
我獨何為就舍!
3.“魯王不大出游”的原因是“相常從入苑中”“ ”“ ”。(用原文中的話回答)
答案:
1.(1)跟從,跟隨 (2)幾,多 2.我怎能獨自到館舍里(休息)!
3.常暴坐待王苑外;王數(shù)使人請相休,終不休
翻譯:
魯王喜歡打獵,田叔經(jīng)常跟隨進入苑圍。魯王總是讓他在苑中館舍休息。田叔走出苑囿,常常坐在露天里等待魯王。魯王多次派人請他去休息,他始終不進屋休息,說:“魯王都暴露在苑囿中,我怎么能獨自到館舍里(休息)!”魯王因為這個緣故不再大舉出外游獵。
幾年后,田叔在魯國國相的任上死去,魯王用百金祭祀他,他的小兒子田仁不肯接受,說:“不能因為百金損害先父的名聲。”
28.太宗止諫
或上言秦府(秦王李世民官府)舊兵,宜盡除武職,追入宿衛(wèi)。上謂之曰:“朕以天下為家,惟賢是與,豈舊兵之外皆無可信者乎!汝之此意,非所以廣朕德于天下也。”
上謂公卿曰:“昔禹鑿山治水而民無謗讟(dú,怨言)者,與人同利故也。秦始皇營宮室而民怨叛者,病人以利己故也。夫靡麗珍奇,固人之所欲,若縱之不已,則危亡立至。朕欲營一殿,材用已具,鑒秦而止。王公以下,宜體朕此意。”由是二十年間,風俗素樸,衣無錦繡,公私富給。
(節(jié)選自《資治通鑒·唐紀八》)
1.下列與“則危亡立至”中“則”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( )
A.山不在高,有仙則名日 B.蟬則千轉(zhuǎn)不窮,猿則百叫無絕
C.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 D.欲速則不達
2.“除”在《古代漢語詞典》中的義項主要有:①臺階;②任命;③清除;④算法的一種。請結(jié)合本段內(nèi)容,選出“盡除武職”中“除”的義項并說明理由。
3.文中畫橫線句子運用的論證方法有 、 。
4.從選文看,唐太宗有哪兩個可貴之處?
答案:
1.A 2.②;因為太宗惟賢是舉,認為不可任人唯親,反對給舊部封官加爵。
3.舉例論證;對比論證 4.惟賢是舉,不縱所欲。
翻譯:
有人上書主張,秦王府舊兵,應全部任命為武官,加入皇宮警衛(wèi)部隊:太宗對他說:“朕視天下為一家,只選用賢才,難道舊屬士兵之外就別無可信用的人了嗎?你這個想法,并不能讓朕的恩德廣被于天下。”
太宗對公卿說:“從前大禹鑿山治水而百姓沒有怨謗之言,是因為與民利益攸關(guān)的緣故。秦始皇營造宮室而百姓怨聲載道、圖謀反叛,是因為秦始皇損民以利己的緣故。奇珍異寶,本是每個人都想得到的,假如放縱自己不加節(jié)制,那么國家就會立刻面臨危亡。朕想要營造一座宮殿,材料已經(jīng)齊備,
29.李郃觀變
竇憲①納妻,天下郡國②皆有禮慶。漢中郡亦當遣吏,戶曹③李郃諫曰:“竇將軍椒房之親,不修德禮而專權(quán)驕恣,危亡之禍,可翹足而待;愿明府一心王室,勿與交通。”太守固遣之,郃不能止,請求自行,許之。郃遂所在遲留以觀其變,行至扶風④而憲就國。沈姐的語文課堂。凡交通者皆坐免官,漢中太守獨不與焉。
【注釋】①竇憲:東漢人,貴族,實皇后的哥哥。倚仗權(quán)勢,橫行不法。下文“憲就國”指他被罷免后回到自己的封國。②郡國:行政區(qū)域名稱。下文“明府”是對郡守的尊稱。③戶曹:古官職名稱。④扶風:地名。
1.對文中加點字“當”“坐”兩字,依次解釋完全正確的是( )
A.將要 坐下 C.面對 獲罪 B.將要 獲罪 D.面對坐下
2.用現(xiàn)代漢語翻譯文中的畫線句,注意加點詞語的含義。
請求自行,許之。
3.選文中的“交通者”,指的是哪些人。(用自己的語句概括回答)
4.(1)李郃阻止太守送禮的主要原因有兩點:其一是竇憲不修德禮而專權(quán)驕恣;其二是
。(用自己的語句概括回答)
(2)“李郃觀變”的目的是 。(用自己的語句概括回答)
答案:
1.B 2.李郃請求自己前往(送禮),太守答應了(他)。
3.給竇憲送禮的人。
4.(1)竇憲將面臨危亡之禍 (2)避免太守與竇憲同流合污
翻譯:
竇憲娶妻的時候,天下各郡各封國都送禮祝賀。漢中郡也要派官員前去送禮,戶曹李郃勸諫太守說:“竇將軍身為皇后的親屬,不修養(yǎng)德禮,卻專權(quán)驕橫,他的敗亡之禍,馬上就要來臨;愿閣下一心效忠王室,不要與他來往。但太守堅持要派人送禮,李郃不能阻止,就請求自己前往(送禮),太守答應了(他)。李郃便隨處拖延停留,以觀察形勢變化。當他走到扶風時,實憲被遣送回封國了。凡與竇憲交往的官員,全都因此獲罪免官,而漢中郡太守獨不在內(nèi)。
30.張旄功止魏王攻韓
魏王問張旄曰:“吾欲與秦攻韓,何如?”張旄對曰:“韓且坐而胥①亡乎?且割而從天下乎?”王曰:“韓且割而從天下。”張旄曰:“韓怨魏乎?怨秦乎?”王曰:“怨魏。”張旄曰:“韓強秦乎?強魏乎?”王曰:“強秦。”張旄曰:“韓且割而從其所強與所不怨乎且割而從其所不強與其所怨乎?”王曰:“韓將割而從其所強,與其所不怨。”張旄曰:“攻韓之事,王自知矣。”
【注釋】①胥: 等待。
1.下列各組句子中,加點詞語意思相同的一項是( )
A.吾欲與秦攻韓 選賢與能
B.韓且坐而胥亡乎 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
C.韓強秦乎 余強飲三大白而別
D.韓將割而從其所強 旦日,客從外來
2.請用三條“/”給文中畫線的句子斷句。
韓且割而從其所強與所不怨乎且割而從其所不強與其所怨乎
3.張旄曰:“攻韓之事,王自知矣。”請根據(jù)選文說說魏王究竟自己知道什么?張旄又是怎樣讓魏王自知的?
答案:
1.B 2.韓且割而從其所強/與所不怨乎/且割而從其所不強/與其所怨乎
3.魏王自己知道不應該聯(lián)合秦國攻打韓國。張旄采取層層(連環(huán))設問的方法,引導魏王逐漸說出自己的意見,達到讓魏王自知的結(jié)果。
翻譯:
魏王問張旄說:“我想聯(lián)合秦國攻打韓國,如何?”張旄回答說:“韓國是準備坐等亡國呢,還是割讓土地、聯(lián)合天下諸侯反攻呢?”魏王說:“韓國一定會割讓土地,聯(lián)合諸侯反攻。”張旄說:“韓國恨魏國,還是恨秦國?”魏王說:“怨恨魏國。”張旄說:“韓國是認為秦國強大呢,還是認為魏國強大呢?魏王說:“認為秦國強大。”張旄說:“韓國是準備割地依順它認為強大的和無怨恨的國家呢,還是割地依順它認為不強大并且心有怨恨的國家呢?”魏王說:“韓國會將土地割讓給它認為強大并且無怨恨的國家。”張旄說:“攻打韓國的事,大王您應該明白了吧!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