日期:2025-04-24 09:32 點擊:
小眾素材來啦,這些效應用在作文里,~
【名詞釋義】
人的欲望是無止境的,人們在得到了新的財產(chǎn)后,心境就會發(fā)生變化,進而不由自主地區(qū)追求更多與之相適應的物品。
【名詞由來】
狄德羅是18世紀歐洲啟蒙運動的代表人物之一,在文學、藝術和哲學等領域有卓越貢獻,是當時赫赫有名的思想巨人。有一天,一位朋友送給狄德羅一件質(zhì)地精良、做工考究的酒紅色長袍,狄德羅非常喜歡并馬上丟棄了舊的長袍。
然而煩惱也隨之而來,他開始覺得自己的辦公桌和漂亮的新長袍不匹配,于是他換了新的辦公桌。又覺得墻上的掛毯與新辦公桌不配套,又買了新的掛毯。隨即他又更換了諸如椅子、雕像、書架、鬧鐘等物件。
最后他突然發(fā)覺,自己居然被一件長袍脅迫,更換了那么多原本無意更換的東西。這就是狄德羅效應,也稱「配套效應」。它反映了人們對和諧統(tǒng)一的追求,同時也是促進事物變化發(fā)展和更新的動因。
然而該效應也帶給人們一種啟示,對于非必需的東西盡量選擇不要。因為你一旦接受了一件,那么外界或心理的壓力,會使你不斷接受更多非必需的東西。
【素材運用】
淡泊是一種智慧。孔明有言:“非淡泊無以明志,非寧靜無以致遠”。需知人的欲望就是一個無底的深淵,尤其是在這個物欲橫流的時代,我們很容易被物質(zhì)裹挾,陷入狄德羅效應的怪圈。與其在欲望的泥潭中越陷越深,不如過一種淡泊的生活,綠蟻酷酒,蓑笠孤舟?
【適用角度】
知足常樂、淡泊明志、批判享樂主義、物質(zhì)主義、討論物質(zhì)和精神等
【名詞釋義】
當意識到還有他人存在的時候,人們考慮是否提供幫助的時間會變長,伸出援手的可能性則會變小。
【名詞由來】
1969年,拉塔尼和羅丹進行了一項實驗研究。讓參加實驗的人(被試)聽到隔壁辦公室女士從椅子上重重摔下來的聲音并大聲呻吟,事情的全部過程大約持續(xù)兩分鐘,觀察被試在不同情境中的反應。
第一種情境下,被試單獨在場,結(jié)果有70%的被試去幫助受害者;
第二種情境下,事情發(fā)生時有兩個陌生人在場,結(jié)果有40%的被試去幫助受害者;
第三種情境下,被試與一位消極的實驗者助手在場,他對被試說不用幫忙,結(jié)果只有7%的被試去幫助受害者。
通過這次實驗,社會心理學家拉塔尼發(fā)現(xiàn)當有其他的旁觀者在場時,會顯著的降低人們介入緊急情況的可能性。
【素材運用】
“愿中國青年都能擺脫冷氣,有一分熱發(fā)一分光,不必等候炬火。”個體渺小,能因責任而偉大;生命易逝,終因奉獻而不朽。都說世風日下、人情淡薄,殊不知,破除旁觀者效應需要我們每個人的努力。請不要做丑陋的看客,當每位社會成員都能在關鍵時刻挺身而出,世界將變成和諧的人間。
【適用角度】
社會責任、時代青年、奉獻精神、和諧社會等
【名詞釋義】
在一個集體中,成員與成員之間不可避免地會因為個人利益發(fā)生相互斗爭、相互排擠與打壓的情況,如果無法有效控制,會嚴重損害集體利益,使集體無法做大做強。
【名詞由來】
釣過螃蟹的人或許都知道,竹簍中放了一只螃蟹,必須要記得蓋上蓋子,多釣幾只后,就不必再蓋上蓋子了,因為這時螃蟹是爬不出來的。當有兩只或兩只以上的螃蟹時,每一只都爭先恐后地朝出口處爬,但簍口很窄,當一只螃蟹爬到簍口時,其余的螃蟹就會用威猛的大鉗子抓住它,最終把它拖到下層,由另一只強大的螃蟹踩著它向上爬。如此循環(huán)往復,無一只螃蟹能夠成功。
【素材運用】
螃蟹效應告訴我們:任何一個集體,都會存在競爭,會有互扯后腿的現(xiàn)象。但在我看來,真正的智者,絕不是不擇手段的厚黑大師,不是機關算盡的詭計專家。真正的智者,能夠身登青云,眼觀四海,懂得從全局出發(fā)樹立規(guī)則,將你死我活的黑暗叢林,建成雞犬相聞的桃園勝地。
【運用角度】
大局意識、集體利益、結(jié)合社會環(huán)境和國際局勢等
【名詞釋義】
人經(jīng)受不住時間的考驗,為眼前的利益而放棄之后更大利益的現(xiàn)象。
【名詞由來】
著名心理學家沃爾特·米歇爾對一群4歲孩子說:“你們每個人的桌上放有兩塊糖果,想吃的話,現(xiàn)在就能拿走一塊,而另一塊則會被沒收;或者,你也可以等上20分鐘,時間一到,兩塊就都是你的了。”一片嘩然之后,2/3的孩子選擇了等待,他們有的緊閉雙眼捂住腦袋,有的饒舌尬舞轉(zhuǎn)移注意力,艱難抵擋著糖果的誘惑;而其余1/3的孩子則選擇了及時享樂,還沒等講完,便將糖果塞入了口中。
“糖果實驗”就這樣結(jié)束了,而沃爾特·米歇爾的研究還在繼續(xù),在接下來的12年里,他追蹤著這些孩子的成長軌跡。結(jié)果發(fā)現(xiàn),最終得到兩塊糖果的孩子們長大后往往更加自信,堅強并樂于接受挑戰(zhàn),而那些僅得到一塊糖果的孩子則表現(xiàn)得任性、猶豫不定、自尊心易受傷害且行動力低下。這種從小時候的自控、判斷、自信的小實驗中能預測出他長大后個性的效應,就叫糖果效應或稱遲延滿足效應。
【素材運用】
糖果效應對我們來說未嘗不是一種啟示。在學習生活中,我們要有清晰的規(guī)劃和理性的認知,學會控制,善于抵制誘惑,不被眼前短暫微小的利益所迷惑,用長遠的目光去看待問題,努力去爭取未來更有意義和價值的成果,擁有高瞻遠矚的能力,臨財不茍的魄力和明察秋毫的實力,同時還要自尊自律,嚴于律己,做一名有遠見的學生。
【適用角度】
眼光長遠、耐心、培養(yǎng)自制力、延遲滿足等
【名詞釋義】
個人在做判斷、下決策之前會受到大眾的影響,傾向于追隨多數(shù)人所同意的,最終變得和多數(shù)人一樣。
【名詞由來】
有人曾做過一個實驗:在一群羊面前設置了一個柵欄,領頭的羊縱身一躍跳過柵欄,后面的羊也跟著跳過去。接下來的一幕就有趣了,工作人員將柵欄移走,后面的羊走到這里時,仍像前面的羊一樣跳了一下,就好像柵欄還存在一樣。這就是“羊群效應”。所以,有經(jīng)驗的牧民在放牧時,往往只要控制好領頭的羊,這樣羊群就不會走丟了。簡單來講,“羊群效應”可以理解為一種從眾心理,跟風、隨大流,別人干什么,我也干什么。
【素材運用】
在這個全民視頻媒體時代,人人都是信息的生產(chǎn)者、傳播者、接受者,大量的信息充斥著真?zhèn)蝺?nèi)容,如何提高辨析能力,如何避免羊群效應,將成為重要的論題。理智是生命的光和燈,我們都應該用智慧的眼睛看待世界,用客觀的口吻訴說社會。或許跟隨潮流顯得容易而輕松,但獨立自主、向往真理才是我們應該追求的生活。
【適用角度】
理性思考、智慧、不隨波追流,堅持自我,批判盲從等
【名詞釋義】
人們在做決定前,總是容易受到第一印象或第一信息的影響,從而產(chǎn)生先入為主的認識,給思維造成諸多限制。
【名詞由來】
心理學家曾經(jīng)做過這樣的實驗,他們首先制作了一個幸運輪盤,幸運輪盤上顯示的是10到65的數(shù)字。但心理學家預設了機關,不論你怎么去轉(zhuǎn)動幸運輪盤,輪盤指針最終都會停在10和65的位置。
接著,心理學家把被試人員分成兩組。在一組人的面前,心理學家轉(zhuǎn)動輪盤,顯示了10這一數(shù)字作為他們的幸運數(shù)字。在另一組人群面前,心理學家再次轉(zhuǎn)動幸運輪盤,顯示了65這個數(shù)字。
然后,他們讓兩組被試人員回答一個問題:非洲國家占聯(lián)合國所有成員國的百分比是多少?
你猜大家的答案是什么?
那些分別看到10和65的被試人員,分別給到的平均估值為25%和45%。
這一實驗向人們展示的就是錨定效應。
【素材運用】
只有通過不斷的學習,不斷的思考,拓寬自己的認知邊界,建構(gòu)自己知識體系,當遇到別人為我們設定的“錨”時,最大程度地降低錨定效應的負面影響。
【適用角度】
創(chuàng)業(yè)創(chuàng)新、突破傳統(tǒng)、敢于批判固有思維等
【名詞釋義】
源于古希臘神話,女孩潘多拉沒有聽從宙斯的警告最終打開魔盒,形容“不禁不為,愈禁愈為”的現(xiàn)象,其實只是好奇心理和逆反心理在起作用。
【名詞由來】
古希臘有個神話,說宙斯給一個名叫潘多拉的女孩一個盒子,告訴她絕對不能打開。“為什么不能打開?還要‘絕對’?里面該不是稀世珍寶吧?”潘多拉越想越好奇,越想揭開真相。憋了一段時間后,她終于把盒子打開了。誰知盒子里裝的是人類的全部罪惡,結(jié)果讓它們都跑到人間了。心理學把這種“不禁不為、愈禁愈為”的現(xiàn)象,叫“潘多拉效應”或“禁果效應”。潘多拉效應的心理實質(zhì)是好奇心和逆反心理在起作用。
【素材運用】
AI換臉技術,一定程度上滿足了公眾的娛樂、社交需求。但AI技術背后仍潛藏著諸多隱形危害,如個人信息隱私保護、侵權問題等。“潘多拉的魔盒”一旦被打開,一系列危害也將隨踵而至。面對不確定的風險,各個相關部門應進一步加強規(guī)范與管制,進一步把握好“鼓勵創(chuàng)新發(fā)展”與“守護倫理底線”之間的平衡。
【適用角度】
反面論證、創(chuàng)新科技、個人或青年的成長危害等
【名詞釋義】
一個人的成就大小往往取決于他所遇到的困難程度。擺在你面前的柵欄越高,你跳躍得越高。
【名詞由來】
外科醫(yī)生阿費列德在解剖尸體時發(fā)現(xiàn)一個奇怪的現(xiàn)象:那些患病器官并不如人們想象的那樣糟糕,相反,與疾病抗爭中,為抵御病變它們往往要比代償性正常的器官更強。他為此撰寫了一篇頗具影響的論文,從醫(yī)學的角度進行分析,他認為患病器官和病毒做斗爭而使器官不斷增強。假設有兩只相同器官,當其中一只器官死后,另一只器官會承擔起責任,從而使健全器官強大起來。
【素材運用】
“世界以痛吻我,我卻報之以歌”,無論是腦癱詩人余秀華,殘疾作家張海迪,還是失去光明的海倫凱勒,他們都是苦難的開辟者,探尋人生意義的顛覆者。面前的柵欄越高,他們愈加奮進,下一次跳躍的腳步愈堅定,跳躍得高度也越來越高。疾病給予他們痛苦,他們卻越挫越勇,實現(xiàn)生命的精彩綻放與升華。
【運用角度】
自強不息,不畏困難,不怕挫折等
【名詞釋義】
人的欲望是無止境的,人們在得到了新如果任憑環(huán)境中的不良現(xiàn)象自由發(fā)展,人們在麻木不仁中會逐漸仿效這類錯誤的行為,最終導致犯罪滋生、社會破壞。
【名詞由來】
美國斯坦福大學心理學家菲利普·津巴多于1969年進行了一項實驗,他找來兩輛一模一樣的汽車,把其中的一輛停在加州帕洛阿爾托的中產(chǎn)階級社區(qū),而另一輛停在相對雜亂的紐約布朗克斯區(qū)。他把車牌摘掉,把頂棚打開,結(jié)果當天就被偷走了。而放在帕洛阿爾托的那一輛,整整一個星期,竟然沒有任何人對它“下手”,后來菲利普·津巴多用錘子把那輛車的玻璃敲了一個大洞,結(jié)果僅過幾個小時,那輛車就不見了。
以這項實驗為基礎,政治學家威爾遜和犯罪學家凱琳提出了一個“破窗效應”理論,認為:如果有人打壞了一幢建筑物的窗戶玻璃,而這扇窗戶又得不到及時的維修,別人就可能受到某些示范性的縱容去打爛更多的窗戶。久而久之,這些破窗戶就給人造成一種無序的感覺,結(jié)果在這種公眾麻木不仁的氛圍中,犯罪就會滋生、猖獗。
【素材運用】
堤潰蟻穴、氣泄針芒,一個看似無所謂的小錯誤也可能釀成大禍,破窗效應帶領我們參透了人的劣根性。勿以善小而不為,勿以惡小而為之,我們應從最初就保持謹慎,在搖籃里扼殺禍端,真正做到見微知著、防微杜漸、保護人生的窗戶。
【適用角度】
防微杜漸、注重細節(jié)、可為與有為、構(gòu)建和諧社會等
【名詞釋義】
面對同一個事物或問題,人們根據(jù)不同的描述,會做出不同的決策判斷。
【舉例說明】
一個醫(yī)生給病人說:“手術后一個月內(nèi)的死亡率是10%。”病人害怕了,他不敢上手術臺。而另一個醫(yī)生對病人說“手術后一個月內(nèi)的存活率是90%。”病人想都沒想說:“大夫還是您牛啊,愿意配合!”同樣的事情因為不同的人表達方式不同,所以會有不同的反應。醫(yī)生可以設計不同的框架和患者溝通,幫助患者建立信心,提高治愈率。
【素材運用】
著名哲學家海德格爾曾說:“語言是存在的家”。不同的語言構(gòu)建了不同的世界,而多樣的表達也彰顯了說話的藝術。我們說的每一句話,都在無形中框住了聽眾的思維,影響著他們的判斷方式。框架效應揭示了語言的技巧,也教會我們識別理性思維的陷阱。
【適用角度】
語言藝術、文化交流、語文素養(yǎng)
思源教育(原上海交大思源進修學院,簡稱思源教育)成立于1996年,自建校以來,秉承校訓,提供專業(yè)的高考高復、三校生高復、藝考生文化課等,學生遍及全市各區(qū),至今已幫助六萬多余名學子取得優(yōu)異成績,成功考入理想的各級院校!20余年來思源已成為“中考教學研究中心”、“中學個性化學習教育基地”、“快速學習法”實驗學校。
400-678-9493 致遠交復徐匯三校生高復校區(qū)
(詳情請點擊) 徐匯區(qū)廣元西路12號(工商銀行隔壁)400-678-9493 致遠交復中高考學習中心
(詳情請點擊) 徐匯區(qū)華山路1988號匯銀大廈北樓619400-678-9493 思源教育龍漕路校區(qū)
(詳情請點擊) 徐匯區(qū)龍漕路223號思源教育