久久久精品人妻一二三区无码蜜臀,后入丰满少妇,国产凹凸在线一区二区,亚洲中文久久精品无码99

網(wǎng)站地圖 | XML地圖 | 輔導專題 | 三校生高復

思源教育免費服務(wù)熱線

主頁 > 新聞 > 最新資訊 > 中學生輔導 > 掌握這些知識點 初中文言文虛詞不“虛”

掌握這些知識點 初中文言文虛詞不“虛”

日期:2017-12-08 13:32 點擊:

相信學過文言文的同學都會對虛詞記憶深刻,虛詞在文言文中用的很頻繁,而且它的解釋也相當靈活,一詞多意往往讓大部分同學叫苦不迭,小編幫各位同學整理了初中階段會遇到所有虛詞的用法和翻譯,讓虛詞不再讓大家“發(fā)虛”。

掌握這些知識點 初中文言文虛詞不再“虛”
 

18個虛詞:而、何、乎、乃、其、且、若、所、為、焉、也、以、因、于、與、則、者、之

1.【而】

(一)用作連詞。

1.表示并列關(guān)系。一般不譯,有時可譯為“又” 。

①蟹六跪而二螯,非蛇鱔之穴無可寄者(《勸學》

2.表示遞進關(guān)系??勺g為"并且"或"而且"。

①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。(《勸學》)

3.表示承接關(guān)系??勺g為"就""接著",或不譯。

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師,以求斗斛之祿(《陳情表》)

4.表示轉(zhuǎn)折關(guān)系。可譯為"但是""卻"。

①青,取之于藍,而青于藍(《勸學》)

5.表示假設(shè)關(guān)系??勺g為"如果""假如"。

①諸君而有意,瞻予馬首可也。(《馮婉貞》)

6.表示修飾關(guān)系,即連接狀語。可不譯。

①吾嘗?而望矣,不如登高之博見也(《勸學》)

7.表示因果關(guān)系,

①余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游之樂也(《游褒禪山記》)

8.表示目的關(guān)系,

①縵立遠視,而望幸焉(《阿房宮賦》)

(二)通“爾”,用作代詞,第二人稱,譯為"你的";偶爾也作主語,譯為"你"。

①而翁歸,自與汝復算耳(《促織》)

(三)通“如”:好像,如同。①軍驚而壞都舍。(《察今》)

【而已】放在句末,表示限止的語氣助詞,相當于“罷了”。

①未幾而搖頭頓足者,得數(shù)十人而已(《虎丘記》)

【而后】才,方才。

①臣鞠躬盡瘁,死而后已。

【而況】即“何況”,用反問的語氣表示更進一層的意思。

①今以鐘磬置水中,雖大風浪不能鳴也。而況石乎!

【既而】不久,一會兒。

①既而以吳民之亂請于朝,按誅五人(《五人墓碑記》)

2.【何】

(一)用作疑問代詞。

1.單獨作謂語,后面常有語氣助詞"哉""也",可譯為"為什么""什么原因"。

①何者?嚴大國之威以修敬也。(《廉頗藺相如列傳》)

2.作動詞或介詞的賓語,可譯為"哪里""什么"。譯時,"何"要后置。

①豫州今欲何至?(《之戰(zhàn)》)

3.作定語,可譯為"什么""哪"。

①其間旦暮聞何物,杜鵑啼血猿哀鳴。(《琵琶行》)

(二)用作疑問副詞。

1.用在句首或動詞前,常表示反問,可譯為"為什么""怎么"。

①何不按兵束甲,北面而事之?(《赤壁之戰(zhàn)》)

2.用在形容詞前,表示程度深,可譯為"怎么""多么""怎么這樣"。

①至于誓天斷發(fā),泣下沾襟,何其衰也!(《伶官傳序》)

(三)作語助詞,相當于“啊”。

①新婦車在后,隱隱何甸甸。(《孔雀東南飛》)

(四)何:通“呵”,喝問。

①信臣精卒陳利兵而誰何。(誰何:呵問他是誰何。意思是檢查盤問。)(《過秦論》)

【何如】【奈何】【若何】表示疑問或反問,譯為“怎么樣”“怎么辦”“為什么”。

①以五十步笑百步,則何如(《季氏將伐顓臾》)

【何以】即“以何”,介賓短語,用于疑問句中作狀語,根據(jù)"以"的不同用法,分別相當于"拿什么""憑什么"等。

①一旦山陵崩,長安君何以自托于趙(《觸龍說趙太后》)

【無何】譯為“不久”“沒多久”。

①撫軍不忘所自,無何,宰以卓異聞,宰悅,免成役(《促織》)

【何乃】譯為“怎能”

①阿母謂府吏:何乃太區(qū)區(qū)(《孔雀東南飛》)

3.【乎】

(一)用作語氣助詞。

1.表疑問語氣。可譯為"嗎""呢"。

①幾寒乎?欲食乎?(《項脊軒志》)

②技蓋至此乎?(《庖丁解?!?

2.表示反問語氣,相當于“嗎”、“呢”。

①布衣之交尚不相欺,況在國乎?(《鴻門宴》)

3.表測度或商量語氣,可譯為"吧"。

①王之好樂甚,則齊其庶幾乎。(《莊暴見孟子》)

②圣人之所以為圣,愚人之所以為愚,其皆出于此乎?

4.用于感嘆句或祈使句,可譯為"啊""呀"等。

①宜乎百姓之謂我愛也(《齊桓晉文之事》)

5.用在句中的停頓處。

①于是乎書。

(二)用作介詞,相當于"于",在文中有不同的翻譯。

①醉翁之意不在酒,在乎山水之間也。(《岳陽樓記》)(乎:于)

②今雖死乎此,比吾鄉(xiāng)鄰之死則已后矣。(《捕蛇者說》)(乎:在)

③生乎吾前,其聞道也固先乎吾?(《師說》)(前一個“乎”:在;后一個“乎”:比。)

④吾嘗疑乎是。(乎:對。)

⑤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。(《論語》)(乎:對。)

⑥亦無怪乎其私之也。(乎:對于)

⑦蓋進乎技矣。(《庖丁解?!?(乎:比)

⑧以吾一日長乎爾。(爾:比。)

(三)可作詞尾,譯為“……的樣子”“……地”。

①以無厚入有間,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(《庖丁解牛》)

4.【乃】

(一)用作副詞。

1.表示前后兩事在情理上的順承或時間上的緊接,可譯為“才”“這才”“就”等

①設(shè)九賓于廷,臣乃敢上璧。(《廉頗藺相如列傳》)

2.強調(diào)某一行為出乎意料或違背常理,可譯為"卻""竟(然)""反而"等;

①問今是何世,乃不知不漢。(《桃花源記》)

3.可表示對事物范圍的一種限制,可譯為"只""僅"等。

①項王乃復引兵而東,至東城,乃有二十八騎。(《項羽本紀》)

4.用在判斷句中,起確認作用,可譯為"是""就是"等。

①若事之不濟,此乃天也。(《赤壁之戰(zhàn)》)

(二)用作代詞。

1.用作第二人稱,常作定語,譯為"你的";也作主語,譯為"你"。不能作賓語。

①王師北定中原日,家祭無忘告乃翁。(陸游《示兒》)

2.用作指示代詞,譯為“這樣” 。

①夫我乃行之,反而求之,不得吾心(《齊桓晉文之事》)

3.還可作連詞用,釋為"若夫"、"至于""如果"等。

【無乃】表猜測,譯為“恐怕……”。

①今君王既棲于會稽之上,然后乃求謀臣,無乃后乎(《勾踐滅吳》)

【乃爾】譯為“這樣”。

①府吏再拜還,長嘆空房中,作計乃爾立(《孔雀東南飛》)

5.【其】

(一)用作代詞。

1.第三人稱代詞。作領(lǐng)屬性定語,可譯為"他的","它的"(包括復數(shù))。

①臣從其計,大王亦幸赦臣。(《廉頗藺相如列傳》)

2.第三人稱代詞。作主謂短語中的小主語,應譯為"他""它"(包括復數(shù))。

①秦王恐其破壁。(《廉頗藺相如列傳》)

3.活用為第一人稱或第二人稱。譯為“我的”“我(自己)”或者“你的”“你”。

①今肅迎操,操當以肅還付鄉(xiāng)黨,品其名位,猶不失下曹從事。(《赤壁之戰(zhàn)》)

4.指示代詞,表示遠指。可譯為"那""那個""那些""那里"。

①及其出,則或咎其欲出者。(《游褒禪山記》)

②今操得荊州,奄有其地。(《赤壁之戰(zhàn)》)

5.指示代詞,表示近指,相當于“這”“這個”“這些”。

①有蔣氏者,專其利三世矣。(《捕蛇者說》)

5.指示代詞,表示"其中的",后面多為數(shù)詞。

①于亂石間擇其一二扣之。(《石鐘山記》)

(二)用作副詞。

1.加強祈使語氣,相當于“可”、“還是”。

①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,安陵君其許寡人!(其:可要)

2.加強揣測語氣,相當于“恐怕”、“或許”、“大概”、“可能”。

①圣人之所以為圣,愚人之所以為愚,其皆出于此乎?(《師說》)

②王之好樂甚,則齊國其庶幾乎?(《莊暴見孟子》)

3.加強反問語氣,相當于“難道”、“怎么” 。

①以殘年余力,曾不能毀山之一毛,其如土石何?(《愚公移山》)

(三)用作連詞。

1.表示選擇關(guān)系,相當于“是……還是……” 。

①其真無馬邪?其真不知馬也?(《馬說》)

2.表示假設(shè)關(guān)系,相當于“如果”。

①其業(yè)有不精,德有不成者,非天質(zhì)之卑,則心不若余之專耳。

(四)助詞,起調(diào)節(jié)音節(jié)的作用,可不譯。

①路曼曼其修遠兮,吾將上下而求索(《離騷》)

【何其】譯為“多么”。

①至于誓天斷發(fā),泣下沾襟,何其衰也!(《伶官傳序》)

6.【且】

(一)用作連詞。

1.遞進關(guān)系,而且,并且。例:

①且立石于其墓之門(《五人墓碑記》)

2.遞進關(guān)系,況且,再說。

①且壯士不死即已,死即舉大名耳。(《陳涉世家》)

3.讓步關(guān)系,尚且,還。

①臣死且不避,卮酒安足辭!(《鴻門宴》)

4.并列關(guān)系:又,又……又……,一面……,一面……

①示趙弱且怯也。(《廉頗藺相如列傳》)

(二)用作副詞。

1.將,將要。

①有怠而欲出者,曰:“不出,火且盡”(《游褒禪山記》)

2.暫且,姑且。

①存者且偷生,死者長已矣!(《石壕吏》)

【且夫】句首助詞,表示下文是更進一步的議論,“況且”,“再說”。例:

①且夫天下非小弱也,雍州之地,肴函之固,自若也(《過秦論》)

【且如】就像。

①且如今年冬,未休關(guān)西卒(《兵車行》)

7.【若】

(一)動詞,像,好像。

①視之,形若土狗,梅花翅,方首,長脛,意似良(《促織》)

(二)用作代詞。

1. 表對稱,相當于"你""你們";作定語時則譯為"你的"。

①若入前為壽,壽畢,請以劍舞(《鴻門宴》)

2.表近指,相當于"這""這樣""如此"。

①以若所為求若所欲,猶緣木而求魚也(《齊桓晉文之事》)

(三)用作連詞。

1.表假設(shè),相當于"如果""假設(shè)"等。

①若據(jù)而有之,此帝王之資也。(《赤壁之戰(zhàn)》)

2.表選擇,相當于"或""或者"。

①以萬人若一郡降者,封萬戶。(《漢書•高帝紀》)

3.至,至于。

①若民,則無恒產(chǎn),因無恒心。(《齊桓晉文之事》)

【若夫】是用在一段話的開頭、引起論述的詞。近似“要說那”、“像那”的意思。

①若夫霪雨霏霏,連月不開。(《岳陽樓記》)

【若定】心中有數(shù),從容不迫。

①指揮若定。(《赤壁之戰(zhàn)》)

【若何】怎么樣。

①以閑敝邑,若何?(《崤之戰(zhàn)》)

【若干】約計之詞,相當于“幾許”、“多少”。

①車后若干遞送夫。

8.【所】

(一)名詞,處所,地方。

①又間令吳廣之次所旁叢祠中。(《陳涉世家》)

(二)助詞。

1.放在動詞前同動詞組成"所"字結(jié)構(gòu),表示"所……的人"、"所……的事物"、"所……的情況"等。

①會征促織,成不敢斂戶口,而又無所賠償(《促織》)

2.“所”和動詞結(jié)合,后面再有名詞性結(jié)構(gòu),則所字結(jié)構(gòu)起定語的作用。

①夜則以兵圍所寓舍。(《〈指南錄〉后序》)

【為……所】“為”和“所”呼應,組成"為……所……"的格式,表示被動。

①嬴聞如姬父為人所殺。(《信陵君竊符救趙》)

【所以】

1.表示行為所憑借的方式、方法或依據(jù),相當于“用來……的方法” “是用來……的”"等。

①吾所以待侯生者備矣,天下莫不聞(《信陵君竊符救趙》)

2.表示原因。相當于“……的原因(緣故)”。

①臣所以去親戚而事君者,徒慕君之高義也。(《廉頗藺相如列傳》)

【所謂】所說的。

①此所謂戰(zhàn)勝于朝廷。(《鄒忌諷齊王納諫》)

【所在】

1.到處。

①石之鏗然有聲音者,所在皆是也。(《石鐘山記》)

2.所在之處,處所。

①原來有這等一個所在,且回衙去(《閨塾》)

9.【為】

(一)動詞。

1.有“做”“作為”“充當”“變成”“成為”等義,翻譯比較靈活。

①斬木為兵,揭竿為旗。(《過秦論》)

②然后以六合為家,崤函為宮。(《過秦論》)

2.以為,認為。

①此亡秦之續(xù)耳。竊為大王不取也(《鴻門宴》)

②兩小兒笑曰:“孰為汝多知乎!”(《兩小兒辯日》)

3.判斷詞,是。

①如今人方為刀俎,我為魚肉。(《廉頗藺相如列傳》)

(二)介詞。

1.表被動,有時跟"所"結(jié)合,構(gòu)成"為所"或"為……所",譯為“被”。

①吾屬今為之虜矣。(《鴻門宴》)

2.介紹原因或目的。為了,因為。

①慎勿為歸死,貴賤輕何薄(《孔雀東南飛》)

3.介紹涉及的對象。給,替。

①于是秦王不懌,為一擊缶。(《廉頗藺相如列傳》)

4.對,向。

①為之奈何?(《鴻門宴》)

②如姬為公子泣(《信陵君竊符救趙》)

5.表示動作、行為的時間??勺g為"當""等到"等。

①為其來也,臣請縛一人過王而行。(《晏子使楚》)

(三)句末語氣詞,表示疑問或反詰。呢。

①如今人方為刀俎,我為魚肉,何辭為(《鴻門宴》)

10.【焉】

(一)兼詞。

1.相當于“于之”、“于此”、“于彼”。

①三人行,必有我?guī)熝?在其中)。(《論語》)

2.相當于“于何”。譯為“在哪里”“從哪里”等。

①且焉置土石?(《愚公移山》)

(二)代詞。

1.相當于“之”。

①惟俟夫觀人風者得焉。(《捕蛇者說》)

②猶且從師而問焉。(《師說》)

2.哪里,怎么。

①未知生,焉知死(《論語》)

(三)語氣詞。

1。句末語氣詞,了,啊,呢。

①至丹以荊卿為計,始速禍焉。(《六國論》)

②一羽之不舉,為不用力焉。(《齊桓晉文之事》)

2.作句中語氣詞,表示停頓,相當于“也”。

①句讀之不知,惑之不解,或師焉,或否焉,小學而大遺(《師說》)

3.作詞尾,相當于“然”,譯為“……的樣子”“……地”。

①盤盤焉,??镅?,蜂房水涡,?恢跫蓋蚵洌ā棟⒎抗場罰?

11.【也】

(一)句末語氣詞。

1.表示判斷語氣。

①城北徐公,齊國之美麗者也(《鄒忌諷齊王納諫》)

②張良曰:“沛公之參乘樊噲者也”(《鴻門宴》)

2.句末語氣詞,表示陳述或解釋語氣。例:

①即不忍其觳觫,若無罪而就死地,故以羊易之也(《齊桓晉文之事》)

②雷霆乍驚,宮車過也。(《阿房宮賦》)

3.用在句中或句末,表示肯定、感嘆的語氣。

①鳴呼!滅六國者六國也,非秦也。族秦者秦也,非天下也。(《過秦論》)

4.用在句末,表示疑問或反詰語氣。

①公子畏死邪?何泣也?(《信陵君竊符救趙》)

②吾王庶幾無疾病與,何以能鼓樂也?(《莊暴見孟子》)

5.用在句末,表示祈使語氣。

①攻之不克,圍之不繼,吾其還也。(《崤之戰(zhàn)》)

(二)句中語氣詞。用在句中,表示語氣停頓。

①是說也,人常疑之。(《石鐘山記》)

【……之謂也】【其……之謂也】【其……之謂乎】意思是“說的就是……啊”

①詩云:“他人有心,予忖度之。”——夫子之謂也(《齊桓晉文之事》)

【也哉】語氣助詞連用,為加強語氣,多有感嘆或反詰之意。例:

①豈非計久長,有子孫相繼為王也哉?(《觸龍說趙太后》)

12.【以】

(一)介詞。

1.表示工具。譯為:拿,用,憑著。

①愿以十五城請易璧。(《廉頗藺相如列傳》)

2.表示憑借。譯為:憑,靠。

①以勇氣聞于諸侯。(《廉頗藺相如列傳》)

3.表示所處置的對象。譯為:把。①操當以肅還付鄉(xiāng)黨。(《赤壁之戰(zhàn)》)

4.表示時間、處所。譯為:于,在,從。

①以八月十三斬于市。

5.表示原因。譯為:因為,由于。

①趙王豈以一璧之故欺秦邪?(《廉頗藺相如列傳》)

6.表示依據(jù)。譯為:按照,依照,根據(jù)。①今以實校之。(《赤壁之戰(zhàn)》)

說明:“以”字的賓語有時可以前置,有時可以省略。

①以一當十(成語)②夜以繼日(成語)

(二)連詞。

1.表示并列或遞進關(guān)系??勺g為“而”“又”“而且”“并且”等,或者省去。

①夫夷以近,則游者眾。(《游褒禪山記》)

2.表示承接關(guān)系,前一動作行為往往是后一動作行為的手段或方式??勺g為"而"或省去。

①余與四人擁火以入。(《石鐘山記》)

3.表示目的關(guān)系,后一動作行為往往是前一動作行為的目的或結(jié)果??勺g“而”“來”“用來”“以致”等。

①請立太子為王,以絕秦望。(《廉頗藺相如列傳》)

4.表示因果關(guān)系,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,可譯為"因為"。例如:

①不賂者以賂者喪(《六國論》

5.表示修飾關(guān)系,連接狀語和中心語,可譯為"而",或省去。例如:

①木欣欣以向榮,泉涓涓而始流。(陶淵明《歸去來辭》)

(三)助詞。

1.作語助,表示時間、方位和范圍。例:

①受命以來,夙夜憂嘆。(以:表時間)(《出師表》)

2.作語助,起調(diào)整音節(jié)作用。例:①逆以煎我懷。(《孔雀東南飛》)

(四)動詞。

1.以為,認為。①老臣以媼為長安君計短也。(《觸龍說趙太后》)

2.用,任用。①忠不必用兮,賢不必以。(《涉江》)

(五)名詞。

譯為:緣由,原因。①古人秉燭游,良有以也(李白《春夜宴桃李園序》)

(六)通假。

1.通“已”,已經(jīng)。①固以怪之矣。②日以盡矣。

2.通“已”,止。①無以,則王乎?

【以為】

1.認為,把……當作或看作。①虎視之,龐然大物也,以為神。

①南取百越之地,以為桂林、象郡。(以為:把它設(shè)為。)

【以是】【是以】相當"因此",引出事理發(fā)展或推斷的結(jié)果。

①余是以記之,蓋嘆酈元之簡,而笑李渤之陋也。(《石鐘山記》)

【有以】【無以】意思分別是“有什么辦法用來……”“沒有什么辦法用來……”

①項王未有以應,曰:“坐。”(《鴻門宴》)

13.【因】

(一)介詞。

1.依照,根據(jù)。

①罔不因勢象形。(《核舟記》)

2.依靠,憑借。

①因利乘便,宰割天下,分裂山河(《過秦論》)

3.趁著,趁此。

①不如因而厚遇之。(《鴻門宴》)

4.通過,經(jīng)由。

①因賓客至藺相如門謝罪。(《鴻門宴》)

5.因為,由于。

①因造玉清宮,伐山取材,方有人見之。

(二)副詞。

1.于是,就;因而。

①因拔刀斫前奏案。(《赤壁之戰(zhàn)》)

2.原因,緣由,機緣。

①于今無會因。(《孔雀東南飛》)

(三)動詞。

1.根據(jù)

①故事因于世,而備適于事(《五蠹》)

2.沿襲,繼續(xù)。

①蒙故業(yè),因遺策。(《過秦論》)

14.【于】

(一)介詞。

1.在,從,到

①乃設(shè)九賓禮于庭。(在)《廉頗藺相如列傳》

2.“在……方面”“從……中”

①荊國有余地而不足于民。

②于人為可譏,而在己為悔。(《游褒禪山記》)

3.由于

①業(yè)精于勤、荒于嬉(《進學解》)

4.向,對,對于。

①請奉命求救于孫將軍(《赤壁之戰(zhàn)》)

5.被。

①君幸于趙王?!读H藺相如列傳》

②故內(nèi)惑于鄭袖,外欺于張儀。(《屈原列傳》)

6.與,跟,同。

①身長八尺,每自比于管仲、樂毅。

②燕王欲結(jié)于君。《廉頗藺相如列傳》

7.比。

①孔子曰:“苛政猛于虎也。”

【于是】

1.相當于“于+此”,在這時,在這種情況下,對此,從此,因此。例:

①于是賓客無不變色離席。(在這時)

2.連詞,表前后句的承接或因果關(guān)系,與現(xiàn)代漢語“于是”相同。例:

①于是秦王不懌,為一擊?。(《廉頗藺相如列傳》)

【見……于】表示被動。

①吾長見笑于大方之家(《秋水》)

②今是溪獨見辱于愚,何哉(《愚溪詩序》)

15.【與】

(一)介詞。

1.介詞。和,跟,同。

①沛公軍霸上,未得與項羽相見(《鴻門宴》)

②而翁歸,自與汝復算耳(《促織》)

2。給,替。

①陳涉少時,嘗與人傭耕。(《陳涉世家》)

②與爾三矢,爾其無忘乃父之志!(《伶官傳序》)

3.比,和……比較。

①吾孰與徐公美(《鄒忌諷齊王納諫》)

②較秦之所得,與戰(zhàn)勝而得者,其實百倍(《六國論》)

(二)連詞。

1.連詞。和,跟,同。

①然謀臣與爪牙之士,不可不養(yǎng)而擇也(《勾踐滅吳》)

②勾踐載稻與脂于舟以行。(《勾踐滅吳》)

(三)動詞。

1.給予,授予。

①生三人,公與之母;生二子,公與之餼。(《勾踐滅吳》)

②則與一生彘肩(《鴻門宴》)

2.結(jié)交,親附。

①因人之力而敝之,不仁;失其所與,不知(《燭之武退秦師》)

3.對付。

①龐暖易與耳。

4.參加,參與。

①騫叔之子與師。(《騫叔哭師》)

5.贊許,同意。

①吾與點也。

②朝過夕改,君子與之。

(四)通假。通“歟”。句末語氣詞,表示感嘆或疑問。

①無乃爾是過與(《《季氏將伐顓臾》》)

【孰與】【與……孰】表示比較與選擇,譯為:“跟……比較,哪一個……”

①謂其妻曰:"我孰與城北徐公美(《鄒忌諷齊王納諫》)

【孰若】【與其……孰若】表示選擇(舍前取后),譯為:“哪如”“與其……哪如……”

①與其坐而待亡,孰若起而拯之(《馮婉貞》)

16.【則】

(一)連詞。

1.表示承接關(guān)系。譯為"就""便",或譯為"原來是""已經(jīng)是"。例如:

①項王曰:"壯士!賜之卮酒。"則與斗卮酒。(《鴻門宴》)

2.表示條件、假設(shè)關(guān)系。譯為“假使”“如果”“要是……就”“那么”“就”“便”。

3.表示并列關(guān)系。這種用法都是兩個或兩個以上的"則"連用,每個"則"字都用在意思相對、結(jié)構(gòu)相似的一個分句里,表示分句之間是并列關(guān)系??勺g為"就",或不譯。

①位卑則足羞,官盛則近諛。(《師說》)

4.表示轉(zhuǎn)折、讓步關(guān)系。表示轉(zhuǎn)折時,用在后一分句,譯為"可是""卻";表示讓步時,用在前一分句,譯為"雖然""倒是"。

①于其身也,則恥師焉,惑矣。(《師說》)

②手裁舉,則雙超忽而躍(《促織》)

5.表示選擇關(guān)系。常和“非”“不”呼應著用,譯為“就是”“不是……就是”。

①非死則徙爾(《捕蛇者說》)

(二)副詞。

1.用在判斷句中,起強調(diào)和確認作用,可譯作"是""就是"。例如:

①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。(《岳陽樓記》)

2.表對已然或發(fā)現(xiàn)的強調(diào)??勺g為“已經(jīng)”“原來”“原來已經(jīng)”。

①及諸河,則在舟中矣。(《肴之戰(zhàn)》

(三)名詞。

1.指分項或自成段落的文字的條數(shù)。

①《論語》六則。

2。準則,法則。

①以身作則。

(四)動詞。效法。

①遵后稷、公劉之業(yè),則古公、公季之法。

(五)通假。同“輒”,總是,常常。

①居則曰:“不吾知也!”

【則是】只當是。

①與竇娥燒一陌兒,則是看你死的孩兒面上。(《竇娥冤》)

【則則】贊嘆的聲音。

17.【者】

(一)助詞。

1.指人、物、事、時、地等。“……的”,“……的(人、東西、事情)”。

①有復言令長安君為質(zhì)者,老婦必唾其面!(《觸龍說趙太后》)

2.用在數(shù)詞后面,譯為“……個方面”“……樣東西”“……件事情”。

①此數(shù)者,用兵之患也。(《赤壁之戰(zhàn)》)

②或異于二者之為,何哉?(《岳陽樓記》)

3.用作“若”“似”“如”的賓語,譯為“……的樣子”。

①言之,貌若甚戚者(《捕蛇者說》)

4.放在后置的定語后面,相當于“的”。

①求人可使報秦者,未得。(《廉頗藺相如列傳》)

②頃之,煙炎張?zhí)?,人馬燒溺死者甚眾(《赤壁之戰(zhàn)》)

5.放在主語后面,引出判斷,不必譯出。

6.用在“今”“昔”等時間詞后面,不必譯出。

①近者奉辭伐罪。(《赤壁之戰(zhàn)》)

②古者以天下為主,君為客。

7.放在分句的句末,引出原因。

①然操遂能克紹,以弱為強者,非惟天時,抑亦人謀也。(《赤壁之戰(zhàn)》)

(二)語氣詞。

1.放在疑問句的句末,表示疑問語氣等。

①何者?嚴大國之威以修敬也(《廉頗藺相如列傳》)

18.【之】

(一)代詞。

1.第三人稱代詞,他、她、它(們)。有時靈活運用于第一人稱或第二人稱。

①太后盛氣而揖之。(《觸龍說趙太后》)

2.指示代詞,這,此。

①夫子欲之,吾二臣者皆不欲也。(《季氏將伐顓臾》)

(二)助詞。

1.相當于現(xiàn)代漢語的“的”,放在定語和中心語之間。

①虎兕出于柙,龜玉毀于櫝中,是誰之過與?(《季氏將伐顓臾》)

②子而思報父母之仇,臣而思報君之仇。(《勾踐滅吳》)

2.放在主語和謂語之間,取消句子的獨立性。

①臣之壯也,猶不如人;今老矣,無能為也已。(《燭之武退秦師》)

3.放在倒置的動(介)賓短語之間,作為賓語提前的標志。

①句讀之不知,惑之不解,或師焉,或不焉。(《師說》)

4.放在倒置的定語與中心語之間,作為定語后置的標志。

①蚓無爪牙之利,筋骨之強。(《勸學》)

②人又誰能以身之察察,受物之汶汶者乎(《屈原列傳》)

5.用在時間詞或動詞(多為不及物動詞)后面,湊足音節(jié),沒有實在意義。

①填然鼓之,兵刃既接,棄甲曳兵而走。(《寡人之于國也》)

②余扃牖而居,久之,能以足音辨人。(《項脊軒志》)

(三)動詞,到… …

胡為乎遑遑欲何之?(《歸去來兮辭》)…去。

講座預告

最新活動

熱門課程

三校生5月考(本科)平日班

    2015級全日制本科目標班,開設(shè)暑假班與秋...

藝術(shù)生文化課本科沖刺班

    課程優(yōu)勢: (1)學員零起點;(2)緊扣考綱;...

小小主持人培訓

    您是否為孩子膽怯怯場而擔憂?您是否為孩...

小小演說家培訓

    您是否為孩子膽怯怯場而擔憂?您是否為孩...

三校生3/5月兼顧班

    三校生3月考班 三校生3月考全日制班 三校...

三校生學業(yè)水平考雙休班

    2016級學業(yè)水平考,開設(shè)暑假班與秋季班,...

小小故事大王培訓

    您是否為孩子膽怯怯場而擔憂?您是否為孩...
標簽:初中語文輔導    文言文輔導    初中文言文    
相關(guān)資訊

更多校區(qū)查詢

飲水思源,源自交大

思源教育(原上海交大思源進修學院,簡稱思源教育)成立于1996年,自建校以來,秉承交大校訓,依托名校師資,提供專業(yè)的托班輔導、青少年英語輔導、小學輔導、初中輔導、高中輔導、高考高復、三校生高復、藝考生文化課等,學生遍及全市各區(qū),至今已幫助六萬多余名學子取得優(yōu)異成績,成功考入理想的各級院校!20余年來思源已成為“中考教學研究中心”、“中學個性化學習教育基地”、“快速學習法”實驗學校。

  • 二十年教育經(jīng)驗
  • 十余項教育大獎
  • 六萬余名學員順利畢業(yè)
思源logo尺寸220

總課程咨詢熱線:400-678-9493 服務(wù)時間:9:00-20:00,雙休日照常

手機網(wǎng)站訪問地址:http:///m/ 地址:上海市徐匯區(qū)華山路1988號匯銀大廈北樓6樓619室 電話:400-678-9493
思源教育LOGO

咨詢熱線:400-678-9493

在線咨詢

乘車路線

思源教育微信公眾號二維碼1

上海思源教育微信平臺

思源教育微信公眾號二維碼2

上海思源教育三校生高復平臺

Copyright ? siyuanedu.com 上海徐匯區(qū)思源教育培訓中心  滬ICP備11008344號

滬公網(wǎng)安備 31010402008017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