久久久精品人妻一二三区无码蜜臀,后入丰满少妇,国产凹凸在线一区二区,亚洲中文久久精品无码99

網(wǎng)站地圖 | XML地圖 | 輔導專題 | 三校生高復

思源教育免費服務熱線

主頁 > 新聞 > 最新資訊 > 中學生輔導 > 高考文言文-【習題訓練】文學文化嘗試專題訓練(二)

高考文言文-【習題訓練】文學文化嘗試專題訓練(二)

日期:2020-12-07 10:14 點擊:

31、下列對文中相關內容的解說,不正確的一項        

A元、明、清時,貢士經(jīng)殿試后,及第者皆賜出身,稱進士。

B、文中的“高宗”是乾隆皇帝的廟號。廟號是皇帝死后,在太廟立室奉祀時特起的名號,如高祖、太宗、高宗。

C、禮部為六部之一,管理全國學校事務及科舉考試以及藩屬和外國之往來事。

D太子指封建時代君主兒子中被確定繼承君位的人,有時也可指其他兒子。

參考答案:D古代被皇帝封為儲君的兒子稱“太子”;其余的稱皇子、殿下,有的封王

32、下列對文中相關內容的解說,不正確的一項是        

A、“熊概,字元節(jié)”,古人幼時命名,成年(男20歲、女15歲)取字,字和名使用有別,名供長輩呼喚;字是供平輩和晚輩稱呼。

B、“署”表示授予官職,“兼”、“領”均表示兼任官職,“行”、“守”均表示代理官職,“權”則表示暫代官職。

C、“海鹽民”“民”是對百姓的稱謂,常見的百姓稱謂還有:布衣、黔首、黎民、生民、庶民、黎庶、蒼生、黎元、氓等。

D、“蠻”,由于受時代的限制,古代學者對四方異族的了解十分有限,對他們的異同也沒有深入調查,認真識別,往往用蠻、夷、戎、狄、胡、越等來泛指四方異族?!妒酚洠瑓翘兰摇匪饕f:“蠻者,閩也,南夷之名,蠻亦稱越”。中原地區(qū)古人對南方各族通稱“百越”或“越族”。

參考答案:B選項“‘署’表示授予官職”說法錯誤。“署”表示代理、暫任官職。

33、下列對文中相關內容的解說,不正確的一項是        

A、“漕運”是指利用水道調運糧食(主要是公糧)的一種專業(yè)運輸。運送糧食的目的是供宮廷消費、百官俸祿、軍餉支付和民食調劑。

B“隆慶”屬于年號,“隆慶元年”指該帝王即位第一年。年號是我國從漢武帝開始使用封建王朝用來紀年的一種名號。

C、“致仕”是指古代官員正常退休,古人還常用致事、致政、休致等名稱,一般致仕的年齡為七十歲,有疾患則提前。

D、“卒”是古代稱大夫的死,古代帝王和王后死叫崩,古代諸侯王死叫薨,古代所有人之死亡均可稱“死”。

參考答案:D死就是指古代平民的死亡,而非泛指所有人的死亡。

34、下列對文中相關內容的解說,不正確的一項是(3分)

A、國子監(jiān),中國封建時代最高的教育管理機構,有的朝代兼為最高學府。

B、朔,農(nóng)歷每月月末。古人用“晦”“朔”“望”既望等名稱來標識日期。

C、衣冠,“衣”指衣服“冠”指帽子。“衣冠”指士大夫的穿戴,借指士大夫、官紳。

D、經(jīng)傳,原指經(jīng)典和注釋、闡述經(jīng)義的著作,后來泛指比較重要的古書。

參考答案:B(朔,農(nóng)歷每月初一)

35、下列對文中內容的解說,不正確的一項是(3分)

A、丁憂,也稱“丁艱”。在我國古代,官員的父親或母親去世,官員則必須停職守制,處于丁憂期間的人皆不得為官,概無例外。

B笏,古代君臣在朝廷上相見時手中所拿的長方形板子,按品第分別用玉、象牙或竹制成,以為指畫及記事之用。

C、古代官員正常退休叫作“致仕”,古人還常用致政、休致等名稱,都指官員辭職歸家。

D、謚號是一般指古代帝王、諸侯、卿大夫、高官大臣等死后,朝廷根據(jù)他們的生平行為頒賜的一種稱號,帶有評定性質。

參考答案:A(處于丁憂期間的一些人由于國家需要,不必棄官去職,不著公服,素服治事,不預慶賀,祭祀、宴會等由佐貳代理,稱“奪情”?;蛴械氖刂莆礉M,而應朝廷之召出來應職者,稱起復。)

36、下列對文中相關內容的解說,不正確的一項是(3分)

A“布衣”本指布制的衣服,借指讀書人。古代富貴人家穿絲織物,書生穿麻、葛織物。

B、“日講起居注官”是清朝的宮廷官職,負責記錄整理帝王的言行,作為撰修國史的材料。

C、“超擢”指超越一級或更多等級而晉升官員,一般用于特別有才干或有特殊功勛的人。

D、“詞科”是科舉名目之一,主要選拔學問淵博、文辭清麗、能草擬朝廷日常文稿的人才。

參考答案:A“布衣”指平民,非讀書人,且平民穿麻、葛織物。

37、下列對文中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(3分)

A、太尉,最早見于《呂氏春秋》,東漢時期,以太尉、司徒、司空為三公,太尉管軍事,司徒管民政,司空管監(jiān)察,分別開府。西漢早期,設太尉官多半和軍事有關。

B、匈奴,是古代蒙古大漠和草原上的游牧民族集團,蒙古族、突厥族、契丹族等大都是其后裔,從唐中期開始,就與中原征戰(zhàn)不休,也是后人詩句中的“胡虜”所指。

C、官器,指皇家專用的器物,臣民百姓非特旨允許或賞賜不得使用。比如定窯、景德鎮(zhèn)官窯等,就是專為宮廷燒制瓷器的“官窯”,燒制的瓷器就是官器的一個種類:

D史公,即太史公,西漢武帝時設立的官職名。文中史公為司馬遷,他繼任父職,寫出被魯迅譽為“史家之絕唱,無韻之<離騷》”的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《史記》。

參考答案:B(從秦始皇時期開始,就有匈奴與中原征戰(zhàn)不休的記載。比如學生可以從司馬遷、蘇武牧羊等故事推知漢朝時中原與匈奴就已經(jīng)征戰(zhàn)不休了

38、下列對文中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(3分)

A、國子指國子監(jiān),文中指當時國家設立的最高學府,入國子監(jiān)學習的學生稱國子生。

B、博士是我國古代的官職名,太常博士是太常寺的屬官,與現(xiàn)代的學位“博士”不同。

C、丁憂也稱“丁艱”,在古代指遭逢父親母親的喪事,丁母憂是指遭逢母親的喪事。

D、遷在古代可指官職的調動,多指升官,文中涉及官職升遷的詞還有授、擢、升等;

參考答案:D(“授”一般指授職、任命,不表示官職升遷。)

39、下列對文中相關內容的解說,不正確的一項是(3分)

A、:古人幼時取字,成年取名。對平輩或尊輩稱字是出于禮貌或尊敬,如文中“劉文靜字肇仁。”

B、高祖:廟號。廟號是皇帝死后,在太廟立室奉祀時特起的名號。

C、:古代在險要地方或國界設立的守衛(wèi)處所。如:關塞,關卡,關隘。

D、:文中特指皇帝登臨帝位,如:踐作,踐極。

參考答案:A(幼時取名,成年取字)

40、下列對文中相關內容的解說,不正確的一項是(3分)

A、“崩”指帝王和王后的死。而諸侯死曰薨,大夫死曰卒,士死曰不祿,庶人曰死。

B“稱制”指君主制時代在嗣君年幼、無法親自聽政的時候,由朝中權臣或輔政大臣代理皇帝執(zhí)掌國政。

C、“仗節(jié)”是手執(zhí)符節(jié)的意思,古代在大臣出使或者大將出師的時候,皇帝授予他們符節(jié),以此作為憑證和權力的象征。

D、“屯田”是封建王朝組織勞動者在官地上進行開墾耕作的農(nóng)業(yè)生產(chǎn)組織形式,通過這種形式朝廷可以取得一些軍餉和稅糧。

參考答案:B(將“權臣或輔政大臣”改為皇后、皇太后或太皇太后等女性統(tǒng)治者)

41、下列對文中相關內容的解說,不正確的一項是:        

A、萬機,指當政者處理的重要事務,也可指大臣處理的重要事務。

B、有司,指主管某部門的官吏,古代設官分職,各有專司,故稱有司。

C、笞,指中國古代用竹板或荊條拷打犯人脊背或臀腿的刑罰。

D陛下,是對帝王的尊稱,陛下原指站在臺階下的侍者,臣向天子進言時,不能直呼天子,必先呼侍者而告之,后來陛下就成了與帝王面對面的敬稱。

參考答案:A(不能指大臣處理的重要事務)

42、下列對文中相關內容的解說,不正確的一項是

A、食邑即封地,其大小隨爵位黜升而損益,古代的卿、大夫以封地征收的賦稅為食祿。

B列侯是秦漢時設置的二十種爵位中的一種,屬于“侯爵”,是異姓臣子的最高封爵。

C、符是朝廷封官、傳達命令和調兵遣將的憑證,剖分為二,執(zhí)有其中之一即可生效。

D尚,有匹配之意,多指高攀婚姻;文中指周勃的兒子周勝之娶孝文帝的女兒為妻。

參考答案:C“符”合二為一方生效。

43、下列對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()

A、“薦舉”是中國古代選拔官吏制度的一種形式。薦舉有考察、推舉的意思,又叫察舉。由地方長官在轄區(qū)內隨時考察、選取人才,推薦給上級或中央,經(jīng)過試用考核,再任命官職。薦舉的主要科目有孝廉、賢良、文學、茂才等。

B、古代科舉制度殿試后錄取進士,揭曉名次的布告,因用黃紙書寫,故而稱黃甲、金榜。多由皇帝點定,俗稱皇榜。考中進士就稱金榜題名。

C“生員”即秀才,通過院試(童試)的可稱為生員或秀才。西漢時避光武帝劉秀諱,而稱秀才為茂才。

D、“學官”是古代主管學務的官員和官學教師的統(tǒng)稱。如祭酒、博士、助教、提學、學政、教授和教習、教諭等。

參考答案:選C “西漢”應為“東漢”

44、下列對文中相關內容的解說,不正確的一項是(3分)

A、漕運,水道運輸,唐宋以來,指東南各地經(jīng)水路運糧食往京師或指定的公倉。

B、先帝,指當朝皇帝之前已經(jīng)去世的歷代皇帝,有時也指前朝皇帝。

C、鴻臚寺,古代官署名,主官為鴻臚寺卿,掌管朝會、賓客、儀禮等事。

D、閏月,農(nóng)歷中逢閏年所加的一個月,閏月加在某月之后稱為“閏某月”。

參考答案:B先帝也就是古代人所說的前皇帝

45、下列對文中相關內容的解說,不正確的是

A、“進士”,中國古代科舉制度中殿試及第者,唐代始置進士科目。

B、“封章”,言機密事之奏章,用皂囊重封以進,故名封章。

C、“受禪”,指王朝更迭,新皇帝繼承舊帝讓給的帝位,泛指繼位。

D、“蕭墻之難”,指由內因而非外因引起的災禍,泛指內亂。

參考答案:【A】“進士”科在隋朝時開始設立。

46、下列對文中相關內容的解說,不正確的是        

A《漢書》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斷代史,它與《史記》、《后漢書》、《三國志》合稱為“前四史”。

B“吏部”掌管全國文武官員的選用、任免、考核、調動等事務,主管是吏部尚書和吏部侍郎。

C、“春秋”既可指春季秋季,也可指我國特定的歷史時代,還可指儒家經(jīng)典,文中用以指年齡。

D“少牢”指我國古代祭祀時用羊和豬當祭品,“太牢”則指祭祀帝王時用牛、羊和豬當祭品。

參考答案:B:吏部掌管全國文官,兵部掌管全國武官

47、下列關于文化常識的解說,不正確的一項是(  )

A居喪指處在直系尊親的喪期守制中。尊親死后,在家守喪,不辦理外事。

B崩是帝王去世的諱稱。古代把天子的死看得很重,常以山塌下來作比喻。

C、受禪是上古時期推舉部落首領的一種方式,禪讓制也用于后來王朝更替。

D公是古代封建制度五等爵的第一等,封建社會爵位制度嚴格,不可世襲。

參考答案:D“不可世襲”錯,爵位可世襲,有時降等世襲。

48、下列對文中相關內容的解說,不正確的一項是(3分)

A“掾”原為佐助之意,后為副官佐或官署屬員的通稱,如“掾曹,掾史,掾屬。“計掾”是古代州郡的計吏。

B“陛”指帝王宮殿的臺階,“陛下”原來指的是站在臺階下轉達臣子進言意愿的侍者,后發(fā)展為帝王的謙稱。

C、“表”是給呈帝的奏承,與之相關的詞語“表函”是上呈天子的函件,“表奏”是表文奏章,“表草”楚表文草稿。

D、古代制作竹簡,先用火烤,使其冒出水分,這個程序叫“殺青”,也叫“汗青”。選文中“殺青”指書籍定稿。

參考答案:B(陛下不是帝王的謙稱,而是對帝王的尊稱)

49、下列對文中相關內容的解說,不正確的一項是(3分)

A“擢”,提拔,是古代官員任免升降的術語,“提,陟,拔,遷”也表示官員職務提升,而“罷,謫,解,黜”表示官員免職降級。

B、“京畿”,古代國都及其附近的地區(qū)。

C、“檄”,古代的官方文書,用于曉諭、征召、聲討,如駱賓王的《討武曌檄》。

D、“朔”,北(方)。朔庭,指北方異族政權,本文指金人建立的政權。此外“朔”也用來指時間,即農(nóng)歷每月的最后一天。

參考答案:D(朔,指農(nóng)歷每月初一。)

50、下列對文中相關內容的解說,不正確的一項是(3分)

A、“會試”是古代科舉制度中考取貢士的中央考試。會試就是集中全國舉人會同考試之意。

B、“及第”指科舉考試應試中選,因榜上題名有甲乙次第,故名。應試未中的叫落第、下第。

C、六部是中國隋唐至清末中央行政機構吏部、戶部、禮部、兵部、刑部、工部的總稱。

D、古代描述官員職務時,“入”指調入京城為官,“出”是指官員犯錯被貶離開京城做官。

參考答案:D(“出”,離開京城任職,解釋為貶官理解偏差。)

51、下列對文中相關內容的解說,不正確的一項是(3分)

A、“郎中”本是官名,即帝王侍從官的通稱。戰(zhàn)國始有,秦漢治置。后世遂以侍郎、郎中、員外郎為各部要職。

B、“丁母喪”指遭逢母親的喪事。舊制,父母死后,子女三年內要在家守孝三年;“服除”,是指守喪期滿。

C、“年號”是我國古代帝王為記載和計算自己在位年代而起的一種稱號,如“元豐三年”。歷代帝王都有年號。

D、“謚號”古人死后依其生前行跡而為之所立的或褒貶或同情的稱號。例如謚號“文忠”就是一種褒揚。

參考答案:C“歷代帝王都有年號”錯誤,是西漢武帝始創(chuàng)的)

52、下列對文中相關內容的解說,不正確的一項是(3分)

A、唐初設翰林院,作為文人和卜醫(yī)技術待詔的處所,并非中央機關。后來另建學士院,入院的稱為翰林學士,專掌皇帝的機密詔令。

B、南面,古代以坐北朝南為尊位,故帝王召見群臣時,都面向南而坐,因此南面指帝王之位。后泛指居尊位或官位。

C、宰相指輔助皇帝、統(tǒng)領群僚、總攬政務的最高行政長官,其中宰是輔助、相是主宰的意思。

D、禮部,為六部之一,主管典禮、科舉、學校等事務,長官為禮部尚書,副長官為侍郎。

參考答案:C宰指主宰、相指輔助。

53、下列對文化常識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()

A、“中華”一詞來源于上古時期,因為華夏族居四方之中的黃河流域一帶,故稱“中華”,后常用來泛指中原地區(qū)。

B“頓首”是古時的一種拜禮,為“九拜”之一,俗稱叩頭。行禮時,頭碰地即起。因其頭接觸地面時間短暫,故稱頓首。通常用于下對上及平輩間的敬禮,如官僚間的拜迎、拜送,民間的拜賀、拜望、拜別等。

C、“博士”在古代為學位名稱,現(xiàn)為官名。秦漢時是掌管書籍文典、通曉史事的官職,后成為學術上專通一經(jīng)或精通一藝、從事教授生徒的官職。

D、“序”是周代學校的名稱。古人常以庠序稱地方學校,或泛指學校或教育事業(yè)。

參考答案:選C “博士”在古代為官名,現(xiàn)在為學位名稱。

54、下列對文中相關內容的解說,不正確的一項是(3分)

A、宿衛(wèi),就是在宮禁中值宿,保衛(wèi)、護衛(wèi)皇帝;宿衛(wèi)軍,是中國古代禁衛(wèi)軍的一種,為帝王的親軍,負責警衛(wèi)京畿與王官。

B朔,又稱新月,指每月農(nóng)歷初一,此時地面觀測者看不到月面任何明亮的部分。望,指農(nóng)歷每月十五日,是從初一到月底之間的所有月相的最大者。既望,一般在月末,這時月相已經(jīng)殘缺,光線較暗了。

C、在古代,封建君主對妻妾的寵愛叫“幸”,比如“寵幸”“臨幸”“婦女無所幸”;君主駕臨某地,也叫“幸”,如本文中的“幸興元”“幸鳳翔”,后來也泛指皇族親臨。

D古代大臣上朝拿著的手板,用玉、象牙或竹片制成,上面可以記事,比如朝笏、象笏等。古時候文武大臣朝見君王時,雙手執(zhí)笏以記錄君命或旨意,亦可以將要對君王上奏的話記在笏板上,以防止遺忘。

參考答案:B(既望是農(nóng)歷十六日,表示滿月后一天。)

55、下列對文中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(3分)

A、刺史,古代官職名,漢武帝時在全國分設十三部(州),每部(州)設置刺史一人,巡行郡縣,“刺”有檢核問事之意。

B、宗廟,古代帝王、諸侯祭祀祖宗的廟宇。據(jù)學界考證,周代宗廟制規(guī)定,只有天子和諸侯可以設宗廟,其余人則不準設廟。

C、故老,古代常指地方上很有社會聲望的年高而見識多的人,“賓禮故老”就是將當?shù)氐赂咄氐睦先讼褓e客一樣敬重。

D、后生,年輕人、后輩,《論語》中有“后生可畏,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”之語。“卿宗后生”即“愛卿家族中的年輕人”。

參考答案:B(“只有天子和諸侯可以設宗廟,其余人則不準設廟”錯,學界一般認為,周禮宗廟制度是:天子七廟,諸侯五廟,大夫三廟,士一廟,庶人不準設廟)

56、下列對文中相關內容的解說,不正確的一項是(3分)

A、古代男女成年時要行冠禮,戴上表示已經(jīng)成人的帽子,而“弱冠”就是還沒有成年。

B“釋褐”通常是指脫去平民衣服,開始擔任官職;有時也指新考中的進士被授予官職。

C、“人爵”是與天爵相對而言的,它是指塵世人們所封的爵位,例如國君所賜的公、侯等。

D、古人認為我國疆土四面為海所環(huán)抱,因而稱國境以內為“海內”,國境以外為海外。

參考答案:A(應為“古代男子成年時要行冠禮”,另外“還沒有成年”有誤,男子20歲稱弱冠,此時已經(jīng)成年)

57、下列對文中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(3分)

A、“擢進士第”意為考中進士,其中的“擢”有提拔,拔選意,往往指提升官職。與“擢”意思相同的還有“陟”“拜”“除”等詞。

B、“則黥為卒”中的“黥”是古代的一種刑法,又稱“墨刑”。一般是用刀刺刻犯人的面額,再用墨涂在刀傷創(chuàng)口上,使其永不褪色,適用于較輕的罪犯。

C“眾請戮偏裨以塞責”中的“偏裨”指偏將,裨將,是將佐的通稱。古代佐助大將的將領稱偏裨,亦稱副將。

D、“贈銀青光祿大夫”中的“贈”是古代朝廷為表彰已死大臣的功績,追授給死者的一種官職或稱號,也稱追贈;其余還有贈官、贈典、增謚等。

參考答案:A(“拜”和“除”是“授予官職”的意思,無提升之意

58、下列對文中相關內容的解說,不正確的一項是(3分)

A、“黃老”分別指黃帝和老子,黃老之術是產(chǎn)生于戰(zhàn)國時期以道家思想為核心的流派,對后來道教的形成產(chǎn)生了很大影響。

B“案”在古代指進送食物的托盤,形體不大,足很矮,可以托舉起來,也可以放在地上。后來長形的桌子或架起來代替桌子用的長木板也叫“案”。

C、“三族”指父族、母族、妻族,“罪三族”指因為一人犯罪而牽連到親屬受罰,是古代專制社會慘無人道的刑法之一。

D、“右”作為方位名詞指右邊,與“左”相對。古代崇右,故以右為上,為高;而在地理上,以西為左,以東為右。

參考答案:D在地理上,以西為右,以東為左。

59、下列對相關內容的解說,不正確的一項是()

A、“十二生肖”又稱屬相。古代術數(shù)家拿十二種動物來配十二地支,子為鼠,丑為牛,寅為虎,卯為兔,辰為龍,巳為蛇,午為羊,未為馬,申為猴,酉為雞,戌為狗,亥為豬。

B、“家祭”是古人在家廟內祭祀祖先或家族守護神的禮儀。唐代即有專人制訂家祭禮儀,相沿施行。如宋代陸游《示兒》詩中有這么兩句:“王師北定中原日,家祭無忘告乃翁。”

C、“六禮”是中國古代婚姻的六種手續(xù)和禮儀,即納采、問名、納吉、納征、請期、親迎。

D、“三輔”在西漢時本指治理京畿地區(qū)的三位官員,后指這三位官員管轄的地區(qū)。隋唐以后簡稱“輔”。

參考答案:選A 午為馬,未為羊。

60、下列對文中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(3分)

A、“從父”指父親的兄弟,即伯父或叔父。“從”表示堂房親屬,“從弟”即堂弟。

B、“踐阼”指走上阼階主位,特指皇帝登基。古代廟寢堂前兩階,主階在東,稱阼階。

C“丁母憂”,遭逢母親的喪事。舊制父母死后子女要守喪,三年內不做官,不應考。

D、“出”,調出京城,表示貶官,古文表示貶官的還有“奪”“謫”“左遷”“黜”等。

參考答案:D出由京官外放地方官。奪、黜都是免去官職

講座預告

最新活動

熱門課程

三校生3/5月兼顧班

    三校生3月考班 三校生3月考全日制班 三校...

三校生5月考(本科)平日班

    2015級全日制本科目標班,開設暑假班與秋...

小小演說家培訓

    您是否為孩子膽怯怯場而擔憂?您是否為孩...

三校生學業(yè)水平考雙休班

    2016級學業(yè)水平考,開設暑假班與秋季班,...

小小主持人培訓

    您是否為孩子膽怯怯場而擔憂?您是否為孩...

小小故事大王培訓

    您是否為孩子膽怯怯場而擔憂?您是否為孩...

藝術生文化課本科沖刺班

    課程優(yōu)勢: (1)學員零起點;(2)緊扣考綱;...
標簽:高考語文輔導    
相關資訊

更多校區(qū)查詢

飲水思源,源自交大

思源教育(原上海交大思源進修學院,簡稱思源教育)成立于1996年,自建校以來,秉承交大校訓,依托名校師資,提供專業(yè)的托班輔導、青少年英語輔導、小學輔導、初中輔導、高中輔導、高考高復、三校生高復、藝考生文化課等,學生遍及全市各區(qū),至今已幫助六萬多余名學子取得優(yōu)異成績,成功考入理想的各級院校!20余年來思源已成為“中考教學研究中心”、“中學個性化學習教育基地”、“快速學習法”實驗學校。

  • 二十年教育經(jīng)驗
  • 十余項教育大獎
  • 六萬余名學員順利畢業(yè)
思源logo尺寸220

總課程咨詢熱線:400-678-9493 服務時間:9:00-20:00,雙休日照常

手機網(wǎng)站訪問地址:http:///m/ 地址:上海市徐匯區(qū)華山路1988號匯銀大廈北樓6樓619室 電話:400-678-9493
思源教育LOGO

咨詢熱線:400-678-9493

在線咨詢

乘車路線

思源教育微信公眾號二維碼1

上海思源教育微信平臺

思源教育微信公眾號二維碼2

上海思源教育三校生高復平臺

Copyright ? siyuanedu.com 上海徐匯區(qū)思源教育培訓中心  滬ICP備11008344號

滬公網(wǎng)安備 31010402008017號